综投网-分享投资理财知识网站 加入收藏

银行知识

首页 > 银行频道 > 正文

负利率的定义是什么?银行负利率的计算公式

本站整理 2020-05-08 09:53

  综投网(www.zt5.com)05月08日讯

  所谓的负利率是指的是在某些经济情况下,存款利率(常指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小于同期CPI的上涨幅度。这时居民的银行存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力逐渐降低,看起来就好像在“缩水”一样,故被形象的称为负利率。在负利率的条件下,相对于储蓄,居民更愿意把自己拥有的财产通过各种其他理财渠道进行保值和增值,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所谓负利率,即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存银行的利率还赶不上通货膨胀率就成了负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就是经常听到的CPI指数)。

  如果银行利率不能高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这意味着:存款者财富缩水,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

  负利率的定义是什么?

  在过去,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率,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

  实际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CPI指数)

  目前,我国环球金汇的银行一年定期利率是3%,而通货膨胀率是3.3%,负利率也就是实际收益率,是-0.3%。

  而现在,负利率指存款利率为负值,即名义利率为负的。目前各国实施的“负利率政策”却是一种违反常理的非传统货币政策,民间银行如果把钱放到中央银行,得要反过来支付费用。就民众来说,把钱存到银行,不但没利息,反而还要付出一笔保管费,钱会越存越薄。

标签:银行利率

用户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表情
发表评论
注: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哦,请文明发言!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7*24小时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