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投网-分享投资理财知识网站 加入收藏

财经快讯

首页 > 股票频道 > 正文

经济日报:理性看待居民电费攀升 农民日报评多地鼓励农民进城买房

本站整理 2022-08-18 15:49

  今日,两大报对不同的民生问题发声,经济日报:理性看待居民电费攀升,农民日报评多地鼓励农民进城买房,详见正文。

经济日报理性看待居民电费攀升

  经济日报:理性看待居民电费攀升

  随着气温一路攀升的还有电费。近日,不少网友纷纷晒出7月电费账单,多的高达5000元,超过千元的更不在少数。有网友表示:“收到电费单的时候都震惊了。”跟往年家庭用电相比,今夏电费出现大幅上涨,实则是用电量增加所致。其实参考发达国家经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用电量和电费上涨属于正常现象。此外,考虑到能源转型这个大背景,我国居民电价政策还应适时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电费大幅上涨受多重因素影响,直接原因是持续高温。入夏以来,我国高温天数多、覆盖范围广、多地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高温“炙烤”下,不少居民家里长时间使用空调。深层原因是经济发展带动用电量提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生活用电量远低于三大产业用电量,随着家用电器数量和种类增多、家用充电桩的普及,我国居民用电量增长空间较大。数据显示,7月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4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8%,增速远高于其他领域。

  需要澄清的是,电费攀升原因并非“电价上涨”,当前居民用电价格并没有调整。事实上,我国居民电价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较低水平。今年以来,欧洲电价不断刷新历史新高,且无任何减弱的迹象。德国明年交付的基准电力价格一度达到创纪录的每兆瓦时446欧元,法国明年交付的电力价格则首次突破每兆瓦时600欧元。按当前汇率换算,欧洲主要国家的电价高达每千瓦时4元左右,是我国居民电价的近10倍。

  为何中欧电价水平差异巨大?一是电源结构不同。发电成本与主要燃料成本正相关。欧盟国家电源结构中天然气发电占比高,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大幅减少对欧盟的天然气供应,导致用作发电厂燃料的天然气市场出现供应紧张、价格飙升的情况。此外,受气候影响,核电、风电以及水电出力的减少,也加剧了电力供应紧张。我国燃煤发电电量占比高,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在发电侧上网电价形成中发挥着“锚”的作用。除了去年短时间煤价高企外,我国煤炭价格控制得当。

  二是电价机制不同。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有形能源不同,电力产供用在瞬时同步完成,市场主体不能通过存货调整供求平衡差异,导致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变化较大。在中长期市场中,由于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电源结构差异和用电负荷变化较大等原因,电价也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因此,欧美电力市场允许电价符合经济规律地大幅度变化。我国电价则受到行政管制较多,一方面,长久以来电价属于国家管制范围,允许在基准价格上浮动的范围很小,而作为原材料的煤价却是市场化的。在去年煤价大幅上涨时,由于发电企业承担了巨额损失,才保证了电价平稳。另一方面,我国通过交叉补贴的方式由工商业用户对居民用户进行补贴,向居民提供福利性低价电力产品,使得居民电价普遍低于国际水平。

  一味追求低电价不利于长期发展。电价主要有两个功能:成本补偿和优化资源配置。历史上,“计划电”曾导致电力行业投资不足,进而引发“电荒”。为推动电力行业高效发展,我国正在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其核心就是改变原来价格与成本失衡的多种情况,释放准确的价格信号,引导发电企业生产和用户用电,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双碳”目标下,这一改革在保障能源安全和促进新能源大规模替代上显得尤为重要。

  居民电价机制调整需要提上议程。目前,我国正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参与交易,同时高耗能行业企业电价已不受上浮20%的限制,但是居民电价改革滞后。居民用电由于处于电压等级末端,输配电成本高,线路损失大,本应承担更高的用电成本。过于严重的交叉补贴,会抑制工商业用户的生产,同时不利于居民节约用电。交叉补贴是特定历史阶段保障特定群体用电的特殊产物,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居民电价对生活水平的影响在逐渐降低,调整居民电价已具备一定条件。

  未来,要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逐步缓解电价交叉补贴,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电成本、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居民电价机制。同时,要充分平衡好电力的公用属性和商品属性,相信市场又不迷信市场,保障电价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

  农民日报评多地鼓励农民进城买房

  县城楼市的销售问题近期频频引起舆论热议。这两天,某县县委书记号召领导干部买房的视频刷了屏,而近期“多地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的话题也备受关注。江苏阜宁、吉林桦甸、贵州晴隆、四川宁南等多个县城相继发布针对农民的优惠买房政策。在县域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鼓励农民进城买房,显然是将楼市“去库存”的希望寄托在农民群体身上。

  农民要不要进城买房?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那些积累了一定经济实力、确实有需求离乡进城的农民来说,此时恰逢政策“东风”,很多县市针对农民采取了给予购房补贴、享受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转学、申请住房公积金、为从事个体经营的进城购房农民减税等政策,降低了购房成本,增加了“进城买房”的含金量,未尝不是一次不错的机会。

  但对于那些虽有进城愿望,但暂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购房,也没有稳定的收入覆盖进城后生活成本的农民来说,举债进城,就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些地方将“自愿退出宅基地进城购房落户”作为农民获得进城购房补贴的条件,更要特别审慎。

  我们总说,农村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缓冲区”“蓄水池”。经济繁荣期,农民作为“物美价廉”的劳动力走进城市,为城市创造巨大的利润价值。经济收缩期,农村的宅基地、农房、林地、农田又像一块巨大的海绵,重新吸纳了归乡的人们。

  如今,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加大,不少县市希望以各种手段吸引农民进城活跃经济,扩大需求,这样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想要“以房引人”“以房留人”,就必须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给农民留足后路。

  首先要关注的是,如果农民在城市的生活难以为继,还能否回到农村去?农民在乡村享有三重保障——“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些权益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因为在城市买了房就放弃了。有老房子可住,有地可种,有粮可收,这是农民的后路,也是社会的后路,一定要留好了。农民的承包权和宅基地也不是不能退,但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市场手段,遵循价值规律,依法、自愿、有偿地拿真金白银来跟农民换!像“自愿退出宅基地可获5万元购房补贴”的政策,5万元够农民在城里买房吗?能够保障农民的城市生活吗?这么点补贴和农村的权益对等吗?退休市民回乡居住,从没有被要求必须放弃城市户口和城里的住房。“二选一”的选择题,城市居民不需要做,农民也不应该面对。

  其次要关注农民进城后,究竟发展前景如何?农民进城前,门前一垄田、院里一畦菜、山上一捆柴就能解决基本的吃喝。农民进城后,掏空了全家的钱包买房不说,燃气费、交通费、买肉、买菜样样都是必不可少的支出。在当前这个时期,县域经济增长乏力,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必然会影响建筑行业农民工群体增收就业,支出增加了,可支配收入没有可预期的增长,农民能否真正在城里留得住、过得好?县城在呼吁农民买房的同时,是否为他们准备了足够的就业机会,如果失业了,能否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就业扶持、失业保险和低收入保障?将来他们老了,这些城市新增人口的社保、养老保险是否已经做了充足的预案?既然吸引农民进城,地方政府就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

  我国的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进程中,要保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对涉及农民的事情都要多一份考量,但凡是涉及农民的权益,一定不能损害,一定要有益,要有利。在一定历史时间内,既要让农民享受到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发展成果,又要维护好农民的各项涉农权益,让农民两头得利有什么不好?如果总是惦记着农民的那点购买力,甚至想打宅基地的主意,切断了农民可进可退的后路,是不可取的,这样换来的短期收益和发展也是难以持续的。

  作为“城尾乡头”,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制定政策、出台措施,一定要有更统筹的城乡一体化的通盘考虑,切不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更不可“城市生病、农村吃药”。只有尽早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下大力气练好内功,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和营商环境,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出实实在在的支柱产业,让进城买房的农民能安居,更能乐业,才是化解县域经济难题的根本之道。

用户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表情
发表评论
注: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哦,请文明发言!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7*24小时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