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投网-分享投资理财知识网站 加入收藏

财经快讯

首页 > 股票频道 > 正文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本站整理 2021-03-01 11:29

  打赢“翻身仗”关键何在?

  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大豆曾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但据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大豆产量1960万吨、同期进口大豆10033万吨。国内大豆消费的大头依赖进口。同时,玉米进口也在增加。2020年,我国进口玉米113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35.7%。

  专家分析说,除了耕地、水等条件有限外,我国长期以来在水稻、小麦等口粮方面的科研和人力投入多,大豆和玉米方面投入资源相对有限,生物育种等技术应用不充分。玉米起源于南美,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并不丰富,缺乏好的育种材料进行重组,需要在资源收集、科研力量、技术应用等方面下功夫。

  对于短板问题,科研一线正在抓紧“破卡”。

  虽然正值冬闲时节,吉林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依然很忙。去年他们选育的大豆杂交品种“吉育611”制种产量达到每亩113.87公斤。科研人员正抓紧整理数据,挑选分装种子以备接续试验。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张春宝说,我国已选育大豆杂交品种20多个,部分品种平均增产幅度接近15%。

  采访中,有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表示,打赢种业翻身仗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种质资源原始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我国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但目前完成资源精准鉴定的不到10%,在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方面,有待进一步努力。

  ——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落实。科研人员缺少产业化推广的精力和能力,而种子企业普遍小而散,科研水平不高。“我们倡导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制,但目前资源、人才、资金等是向科研单位倾斜的。”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登安说。

  ——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如果这个工作没有到位,科研人员有后顾之忧,不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也不愿投入,担心遭遇侵权假冒。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尚未形成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

  变局之中“蓄势待发”

  不久前,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和杂粮等作物的老中青三代育种人员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考核评估会,报告各自带领的创新团队在种质资源、基因与分子设计、遗传育种、栽培与耕作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接受多名院士及专家的提问,现场答辩“火药味”浓郁。

  “玉米种业能否‘蓄势待发’,大豆种业在新的产业政策下能否‘一触即发’,都是要亮出成绩单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钱前表示,要用科研大比武的方式鼓励围绕产业重大需求进行创新,鼓励揭榜挂帅,集中攻克“卡脖子”技术。

  如何打赢翻身仗?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在中国农科院新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现场,相关工作正抓紧推进。新的资源库今年建成后可保存150万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也将有显著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重点攻克并建设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发掘携带优异基因资源种质材料,定向改良创制高产、优质、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的新种质。

  农业农村部已确定,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生物工程技术是育种产业的一把利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我们期待相关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能够加快启动实施,以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创新机制推动产业化。”万建民说,国家支持种业的政策已经明确,“需要科研人员多一些创新精神和责任感,企业家多一些雄心壮志,共同打赢种业翻身仗。”

用户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表情
发表评论
注: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哦,请文明发言!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7*24小时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