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投网-分享投资理财知识网站 加入收藏

房价走势

首页 > 房产频道 > 正文

玉门房价28元是怎么回事?玉门房价真的很便宜吗?

新浪网 2019-07-26 09:05

  综投网(www.zt5.com)07月26日讯

  最低28元单价,一套房子总价不过两三千元。当然这是极端价格。大部分房子标价在5、6万/套,有的直接标一万元。按照70平方米的面积计算,单价最低不过一二百元,最高五六百元。甚至有房东表示“房价怎么定,看心情”。

  这样的魔幻现实发生在甘肃玉门。

  玉门隶属于酒泉下的一个县级市,和著名的玉门关距离甚远,是依托油田开发的资源性城市。

  伴随着油田耗尽,在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曾经的玉门,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座油田、第一座石化基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里,辉煌一时。还曾有人赋诗盛赞玉门:“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如今的玉门有两座城区,当地政府主力发展新城区。传闻中的房子集中在老城区。因油田枯竭、石油企业迁移,老城的常住人口从13.5万下降到1.5万,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和下岗失业人员。整座老城区只剩下一盏红绿灯。网上的照片触目惊心:到处是残破的大楼,曾经的百货商场、新华书店也关闭了,公共基础服务几乎不再。据说这里最红火的两个职业,一是收废品,二是替人看管空房间。老城区房屋以每套20到50元“廉租”给留守居民。这些房屋产权不明晰,很多归属于已经搬走的石油管理局,当地居民和政府仅有使用权。这也是房屋“贱卖”的很大原因。

  一座千年古城,划分新旧两大城区。一面是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一面是计划经济遗留的结果。这样的城市语境,显示了我们当今时代的印迹与隔阂。

  “资源的诅咒”

  从鹤岗到玉门,正是目前中国“收缩型城市”的一个缩影。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的说法。媒体总结了“收缩型城市”的四大共性:结构危机、大城市周边卫星城、欠发达城市、边境偏远。

  尽管目前只有80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但同样在中国,还有26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二者存在数据的重叠。可以说,大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正面临“收缩”的尴尬。这符合经济学上说的“资源的诅咒”,也叫“荷兰病”。

  关于矿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虽然也带来“新兴都市”效应,但更多引发了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这就叫做“资源的诅咒”。

  荷兰上世纪50年代因发现海岸线盛藏巨量天然气,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动力萎缩,其他产业失去竞争力。以至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这就是“荷兰病”。

  城市资源枯竭、经济萧条、人口流失这些现象在欧美也很常见。在美国,有一个 “铁锈地带”的统称,特指美国五大湖传统工业衰退的地区,那里最出名的城市,就是当年的汽车之城,也是“美国最大的破产城市”——底特律。

  目前,底特律的转型仍在艰难蹒跚。而我国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也在探索之中。我们的城市化在发生着什么?一边是大城市的扩张,一边是小城镇的萎缩。二者彼此相关,互为因果。这些资源枯竭、人口流失的小城镇,还有没有机会?

  苏联模式 PK 美国模式

  著有《城市的精神》一书的贝淡宁教授,曾这样说过:“中国的城市很不幸,1949年后的前30年采用苏联式的现代化,后30年采用美国式的现代化,而且保留了二者最糟糕的部分。”

  这句话也可以从“空间”上去理解——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二线大城市,目前走着美国的现代化道路;而广大的西部内陆三四线小城市,仍保留着“苏联模式”。二者的折叠程度,不亚于在平行宇宙里。

  “美国模式”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沿海一二线繁华大城市的样子:摩天大楼林立、百货公司云集、数不清的咖啡馆和数不清的科创公司,星巴克里不是谈PC就是谈VC,有中产阶级社区,人们文明有礼。

  国内大部分城市都残存着“苏联模式”规划上的共性,如:

  强调利于汽车驾驶的大马路,而不是步行街道的纵横;

  实行分区制把居住区和工业区、商业区分开;

  在人口暴增时采用“摊大饼”的方式向外扩张。……

  举个例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各大城市兴起的“工人新村”,就是“苏联模式”的产物。从选址到社区规划、再到户型设计,工人新村集中体现了当年生产生活的风貌,以及浓厚的集体意识。这些新村有自给自足的菜场、商店、学校等,同一个新村住的也多是同事、熟人,类似一个“熟人社会”。

  比“新村”更极端的是“国企大厂”。当年一些以钢铁煤炭为主的大型国企厂区自办托儿所、小学,甚至还有厂区书店、医院、影院等等,一座厂区就是一个社会,一座小城市。很多70、80后的童年,都是一段有关“大厂”的集体意识。

  “苏联模式”的优点,是对“集体”的强调与归属。这份浓厚的归属感,恰恰是现代大都市所缺失的,现在也显得异常珍贵。这也就可以理解,当媒体对这些资源城市一片唱衰时,为什么还会有一些当地油田、矿业工人在网上发帖,捍卫厂区,要与它荣辱与共。

  这份“集体意识”正伴随我们的“大城市化”“生人社会”日渐消解。

  “美国模式”、“苏联模式”都有其合理之处。各有利弊,理应互相尊重。就像大城市与小城市,但能否独立存在,各自安好?

标签:房价

用户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表情
发表评论
注: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哦,请文明发言!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7*24小时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