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投网-分享投资理财知识网站 加入收藏

金融知识

首页 > 知识频道 > 正文

2019新个税如何准确计算和申报?2019新个税计算及申报指南

本站整理 2019-01-08 10:58

  力度最大的一次个税改革

  业界评价认为,2018年的个税改革是1980年以来七次税改中力度最大的一次。与以往六次个税改革着重于提高起征点和调整税率表不同,在综合与分类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提出22年后,2018年启动的个税改革终于朝此迈出了第一步。

  2018年8月31日个税法修订之前,中国的个税实行分类征收方式,将个人应缴纳个税的所得分为11类,实行不同征税办法。

  新修订的个税法将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4项劳动性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围,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按年合并计算个税。

  综合所得适用的综合所得税率,以原工资、薪金所得税率(3%至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为基础,将按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为按年计算,并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

  考虑到个人负担的差异性,新修订的个税法新增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二者只能择一)、赡养老人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六项专项附加扣除,以促进税制公平(表1)。

  纳税人个人符合条件的专项附加扣除是否能够全部享受,与个人当年的收入直接相关。若个人当年收入减去当年缴纳的“三险一金”和6万元的基本减除费用后余额为负的,无法享受专项附加扣除;余额为正但低于可享受的专项附加扣除总额的,享受的专项附加扣除额以余额为限,未扣足的专项附加扣除不得转到下一年扣。

  专项附加扣除中子女教育等部分项目,允许夫妻双方选择扣除方,为使家庭整体获得更大的减税额,可进行一些税收筹划。若夫妻双方当年收入减去当年缴纳的“三险一金”和6万元的基本减除费用后的余额均低于家庭整体可享受的专项附加扣除的,应当将可选择扣除方的项目在双方分配,使实际享受的扣除额最大;若夫妻双方当年收入减去当年缴纳的“三险一金”和6万元的基本减除费用后的余额均高于家庭整体可享受的专项附加扣除的,应当尽可能选择综合所得适用税率更高的一方扣,使实际享受的减税最大。

  对于外籍人士而言,尽管新修订的个税法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将非居民个人的判定标准由“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变为“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一百八十三天”,但去年12月底发布的个税法实施条例明确,外籍个人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年度连续不满六年的,经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来源于中国境外且由境外单位或者个人支付的所得,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任一年度中有一次离境超过30天的,连续年限重新起算。

  外籍人士符合居民个人条件的,享受的住房补贴、语言训练费、子女教育费等津补贴免税优惠政策在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可继续享受。自2022年1月1日起,外籍个人不再享受上述优惠政策,享受与中国籍居民个人相同的专项附加扣除。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焱告诉《财经》记者,整体看此次个税法修订对外籍人士是利好,符合居民个人标准的外籍人士可以在“六年规则”的保护下放心在中国工作,无需担心中国对其来源于境外的收入征收个税。

  此次个税改革还增加了反避税条款,明确个人与关联方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居民个人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偏低国家无合理经营需要的机构对应当归属于居民个人的利润不分配或少分配的、个人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获取不当税收利益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

  2018年10月发布的个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反避税条款中有关独立交易原则、关联方、合理商业目的,以及受控外国机构规则中的“控制”、“实际税负明显偏低”进行了细化,但在2018年12月底发布的正式版个税法实施条例中,这些细化条款均未保留。

  “这些反避税细化条款的删除,会导致新修订的个税法中的反避税条款无法实施。”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向《财经》记者表示,未来财税主管部门很可能会单独出台个税反避税相关实施办法。

  全年一次性奖金等个税优惠政策衔接的问题也已明确。2021年12月31日前,居民个人可选择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并入当年综合所得纳税,也可选择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的,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

  多位权威专家评价认为,此次个税改革建立了新的个税税制,与新税制向适应的个税法律法律体系、税收征管体系正在重建中,个税纳税人、机构、税务部门都将深受影响。

  新个税如何准确计算?

  对个人而言,新个税法下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的情况较为复杂,这需要纳税人了解个税的基本框架和基础知识,进而判断自己是否属于需自行申报的人群。想知道这次税改自己到底减了多少税,也必须先知道个税如何计算。

标签:个税

用户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表情
发表评论
注: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哦,请文明发言!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7*24小时快讯